我國是名副其實的“鋼鐵大國”,卻遠不是“鋼鐵強國”。尤其是鋼結構建筑這座“寶藏”,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和挖掘。與美、日等發達國家普遍高于50%的鋼結構建筑比例相比,我國的鋼結構建筑占比還不足10%。
專家指出,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筑,不僅可以減少城市建筑垃圾圍城的困境,部分化解鋼企產能過剩的痼疾,還可以“藏鋼于民”,充當國家鋼鐵戰略儲備庫,是“一石三鳥”之舉。不過如果要達到發達國家“藏鋼于建筑”的水平,我國鋼結構建筑產業可謂是“路漫漫其修遠兮”。
破解建筑垃圾圍城困局
近年來,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,建筑行業高速發展,“建筑垃圾圍城”的問題也日益突出。
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,2012年我國產生建筑垃圾15億噸,需填埋用地37.5萬畝,相當于38個西湖,由此產生的空氣、水、土壤等污染嚴重。另外,由于我國混凝土建筑平均壽命只有30年,還會帶來巨大的資源浪費。這種大量生產、大量消費、大量廢棄的傳統建筑模式已經不符合當前的發展需要。
中國鋼結構協會秘書長劉萬忠也表示,必須加緊淘汰落后的傳統混凝土建筑模式,大力推廣鋼結構建筑,才能從根源上破解“建筑垃圾圍城”的困局。
“所謂鋼結構住宅是指以鋼鐵結構構件為承重骨架,以輕型建筑墻體材料為圍護結構的建筑,平均壽命達到80年,具有綠色低碳、節能環保、安全抗震等優勢。”我公司設計院李院長表示,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能很大限度地節約資源、對材料回收利用率高、保護環境減少污染,在發達國家已經發展得十分完善。
從全生命周期來看,鋼結構建筑基本不會產生建筑垃圾,鋼結構建筑采用裝配式建造模式,施工時只有作業,沒有污染;而在建筑拆除時,鋼結構建筑主體結構材料回收率在90%以上,較傳統混凝土垃圾排放量減少60%。
藏鋼于建筑
數據顯示,2013年我國粗鋼產量為7.79億噸,占到全球產量的48.5%,位居世界第一。但作為國家關鍵的戰略性資源,我國卻缺乏相關儲備。
在很多發達國家,“藏鋼于民”的戰略儲備意識早已深入人心。例如,日本在建造公路時會先在路基上鋪陳一層優質鋼板,除了提升路面耐久性,一旦出現緊急情況,埋藏的鋼板還可以直接用于工程搶修、地震災后建設,甚至軍工生產。
據悉,目前在英國,鋼結構建筑中95%的建筑用鋼材得到有效回收,其中,10%經簡單加工以后即可重復使用,另外85%則通過回爐等手段再次回收利用。
相比發達國家,我國廢鋼回收再利用技術相對落后,廢鋼再回爐率不到50%。隨著粗鋼產能的不斷上升,廢棄鋼材的總量也在不斷攀升。
鋼結構建筑壽命長、回收率高,是一條很好的“藏鋼于建筑”的途徑。如果能在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中大量推廣鋼結構建筑,將成為龐大的優質鋼材戰略儲備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