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什么是住宅產業化?”“鋼材價格與混凝土結構的預制誰才是重點?”。。。大多數建筑企業所走的工業化道路,所提到的裝配化建筑,并沒有跳出傳統的框架,面對信息化的時代,我們應該討論更多的結構體系,比如鋼結構等。
推行預制裝配化的前提是大量生產、大量應用,工人、市場、科技和政府政策都要跟上。而在我國住宅建筑中推行預制裝配化模式遇到許多尷尬局面,導致一般開發商望而生畏,不敢試水,這一點在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無可非議。
但是,在PC之外,使用批量生產的工具式模板,用預拌混凝土現場澆筑成房屋部件等,算不算工業化?許多城市建筑工地兩、三層高的“臨建”,完全用工廠生產的標準板塊拼裝而成,算不算工業化?還有墻版、樓板、屋面等均在工廠制造的輕鋼結構房屋體系?2003年北京為抗擊非典疫情,7天7夜趕建了小湯山醫院,被譽為“世界醫療史上的奇跡”,就是使用工廠預制的部件,卻不是PC,這算不算工業化?……
面對這種現象的出現,很多建筑商開始質疑:建筑工業化是不是就等同于混凝土的預制裝配化,這是不是建筑工業化唯一的途徑?在中國,我們是不是應該拓寬思路,尋求更適應各地條件的工業化道路?
歷史上的工業化,由于種種原因,出現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,而現階段所提倡的“新型建筑工業化”應該是基于解決上一輪工業化中出現的各種質量問題的初衷,并且要適用于工人越來越少的用工特征,不再是以人為主,而是以質量、標準、機械來控制的工業化。

對比來說,鋼結構早就實現工業化了,有很多案例可以分析,雖然仍存在防火、圍護、檢修等問題,但現階段似乎可以不用再大張旗鼓地推廣。
如同住宅的產業化不完全等于工業化一樣,工業化也完全不等于裝配化,但在現實的過程中,通過合理路徑來改變現有問題,獲得市場化的施工組織模式,得到適宜精度的產品,或是現階段的主要意義和目標。在這個目標下,所有問題歸結于一條,設計施工人員整體水平需要極大提高,需要用工業化的概念進行改造。
PC、鋼結構、鋼混組合、大模板體系、模板組模等,都應納入工業化的范疇。至于鋼結構和PC誰先走的問題,二者可以組合發展,但很重要的問題其實是市場需求。只有被市場所接受,企業才會有動力,除非政府在更高層面上營造一個市場出來。
2008年曾對各種結構體系和企業技術路線做過專門研究,結果表明,鋼-混組合,一定是未來不可回避的趨勢。裝配式應該包含多種結構體系,根據不同情況的需要,采用不同的結構進行適應。任何技術都不應“單軌行駛”,應該用更寬闊的思路審視和評價建筑工業化,用海納百川的態度來對待建筑工業化,對待技術創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