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26日,新浪網報道山東三維鋼結構公司《鋼構性價比模式》。
山東三維鋼構公司發布《鋼構性價比模式》,引發了行業熱議,讓“魯班換筆”一詞也火了起來。其實,鋼結構企業規模過剩的現象早已存在,這不僅對鋼結構企業的長期良好運作非常不利,而且也影響了整個國家經濟建設的計劃。
企業為了能得到短期收益和彰顯企業氣勢,盲目地進行了大規模擴張,導致了這個行業的巨大浪費。雖然企業因為“明智”的策略而獲得經濟利益了,但對整個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難以挽回的不良影響。企業這么做就違背了以“高性價比”為原則的發展方式。
鋼構企業的擴建減少了農田。部分地區的鋼結構企業為了“圈地”,便買下郊區的農田,進行廠房擴建,但是,企業的人力資源、技術資源等軟實力卻遠遠沒有跟上,以致新建的廠房只能“空著”。企業本可以利用這塊資金增強核心部門的競爭力,或者做品牌建設,以便長久發展企業。但企業卻只看到經濟利益,寧可做這種類似房地產的投資,急于取“金”。

農田被“霸占”,本來土地可以生產更多農作物為當地農民增加收益,現在的廠房卻被空棄著,這已不是低碳發展,而是一種資源浪費。
鋼構企業的擴建破換了生態環境。對于企業大量無節制的建設“無用”廠房,對環境的影響不可被忽略。好比開車只繞圈,不往前,只污染環境而不提高人們前進的效率。不符合國家優化資源配置政策。國家努力調節經濟結構,而鋼構企業卻如此“建設”。以致A地區的鋼結構企業產量不夠,而B地區的鋼構企業過盛。這些企業發展規模過剩導致的危害,很終都需要國家和人民來買單。這不是造福社會的運作,是要控制和抵制的。在全世界都在提倡“環保 ”,“節能 ”的趨勢下,部分鋼構企業卻走“污染環境”,“鋪張浪費”的低性價比路線。
專家強調,鋼結構企業的長期持續發展,一定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重要位置。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才能與社會趨勢相符,才能被社會接受。這樣的鋼構企業才能走得遠走得久。鋼構行業里,企業低性價比肯定是發展的軟肋,可是部分企業往往通過擴大規模來遮蓋這處弱點。本來為了企業規模的擴張,無可厚非,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。但在企業基礎還不夠扎實的時候,為了規模而擴張規模的發展策略有點喧賓奪主。企業發展的目的在于能更長遠的盈利。
現在行業競爭空前激烈,通過加強企業的實力,保住自己商業領地的前提下,進行開拓是很基本的發展方式。但盲目的擴張企業規模,不僅加大了企業的管理難度,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資金風險,容易導致企業因小失大——疏忽了企業做好工程質量的本分。
與只求短期收益,擴大規模的企業相反,中國鋼結構在線報道,2004年進入中國鋼結構行業20強的三維鋼構,一直以追求“長遠利益”為原則,以“高性價比”著稱于世,贏得了大量客戶青睞,更贏得了健康穩健發展,這是中國鋼構企業發展的一條好路子,值得很多企業學習。